转载于:新浪财经网
专访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: 点穴式监管保障中小微企业发展
张言
[2018年,对民营和小微企业,特别是在实体经济领域,贷款额增速还是比较快的,大约增长了1.8万亿元,同比增长12%。]
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对民营及小微企业的提及频率超过了以往,据统计,“民营”一词提及次数达8次,小微企业则多达12次。
政府对于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关注越来越高。在过去的2018年,虽然政府通过下调增值税率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,纾困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,但政府工作报告仍指出,目前,实体经济困难较多,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。
如何解决该问题?全国政协第十三届经济委员会委员、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多角度衡量中小微企业的价值贡献,从监管角度出发,就如何保障中小微企业发展给出了具体建议。
第一财经:您曾提到过,要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,关键是怎么看民企多元市场主体的价值贡献。这个问题解决好了,金融机构再按价值贡献进行一个持续精准的金融安排。在您看来,应该按照怎样的尺度来评判它的价值贡献?
周延礼:这是我提出的一个观点,我认为,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,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的价值贡献。比如,在生产总值(GDP)增长过程中,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占比已经超过50%;第二,在税收方面,据不完全统计,小微企业贡献超过60%,据说今年可能在税收贡献还要大一点,接近70%;第三,在创新方面,民营和小微企业又处在一个前沿,目前一些科技领域比如5G的研发,实际上,民营企业都走在前面。
另外,在再就业方面,它们还采用了市场化机制,解决了一些就业难的问题。
在金融服务民企的过程中,我觉得,应该按照它的价值贡献,来考量如何对民营和小微企业多做一点政策性的倾斜,这不为过。所以在这方面,即使有一定风险,但也应该是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,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。从金融监管角度出发,我们不搞“一刀切”,不搞“大水漫灌”,也不搞“急刹车”,主要通过采取差异化、精准、点穴式的监管,保障民企和小微企业的发展。
据了解,2018年,对民营和小微企业,特别是在实体经济领域,贷款额增速还是比较快的,大约增长了1.8万亿元,同比增长12%。应该说,这个增幅反映出在金融支持民营和实体经济发展方面,都有一些互利双赢的效果。
第一财经:您刚才特别提到了点穴式和精准,您曾提到过一个观点,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的能力和效果,这怎么理解?
周延礼:这个问题非常好也非常难回答。举例说,多数小微企业是轻资产的,它们的最大特点,就是在申请贷款时缺少抵押物和抵押品。
对这些问题怎么办?银保监会刚出台的“支持民营经济23条”,就提到有关扩大抵押品的范围,包括有些账单、营收账款、库存等都可以做抵押品。甚至还研究解决下一步涉及知识产权等情况,进行精准的、点穴式的(支持),来提高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,“一司一策”,解决贷款难的问题。
第一财经:对于监管来说,这种情况,是否意味着要放松监管?因为民营企业有些东西还是不太稳定。
周延礼:我理解的不是放松监管,而是一个因地制宜、差异化、精准性、针对性较强的点穴式监管,这种方式主要在制度、标准、规范上更加贴合,或是更接近需要服务的民营和小微企业,甚至是一些科创企业。比如,科创类企业,从初创到成长,再到成熟期、收获期,这整个过程中,金融机构都要进行全程跟踪,“一司一策”地提供服务,不但要发挥银行业的金融机构服务能力,同时要提供风险保障、保险、增信功能,形成合力,提供综合性、全产业链、全企业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还要让民营和小微企业知道自己在经营管理方面有哪些风险,要怎么样进行规避。因此,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同舟共济、共渡难关。使它们的困难、痛点、难点、挑战都通过我们合理、综合性的金融服务,形成一个互利双赢的监管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