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于:新浪财经网
规范信贷融资收费应充分利用科技力量
中小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一直备受关注,在对民营企业境况十分重视的今天尤为如此。今年两会期间,针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提案议案亦不在少数,话题热度颇高。
为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,银保监会近日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、央行和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》,要求信贷环节取消部分收费项目和不合理条件,包括取消信贷资金管理等费用、严格执行贷存挂钩、强制捆绑搭售等禁止性规定以及提前开展信贷审核。
所谓的信贷融资收费,主要针对以民企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,除了上述不合理项目,不少企业还会遭遇贷款中介费等成本,无形中抬高了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,也让政府一再从贷款利息端设计的支持政策效果打了折扣。
两会期间,规范信贷收费也在代表委员们的建议之中。全国政协委员、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丁时勇提出,应加大对不合理收费的查处力度,规范金融市场,全面杜绝收取民营企业承诺费、资金管理费、咨询费等行为。
之所以如此重视民企融资问题,缘于现状与民营经济发挥的作用极不相称。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70%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,但根据央行数据,2019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的贷款仅占新增贷款的40%;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亦显示,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%,贡献了全国60%的GDP和40%的税收,截至2018年末,中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余额26万亿元,仅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2.1%。
事实上,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,决策层近年一再在政策上予以倾斜,包括定向降准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优惠贷款及利息补贴等。4月3日,央行就宣布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,旨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,降低融资成本。
此背景下,清理融资过程中种种收费项目就显得更为迫切。之所以出现各色各样的收费项目和捆绑销售,很大程度上缘于信息不对称,银行借此提高收益或转移风险。因为站在金融机构角度,小微企业融资难,难在风控,而风控之难,难在有价值信息的获取。
因此,金融机构应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开展金融服务创新,利用新技术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新模式。特别是在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迭代之际。
从金融机构角度而言,可通过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云平台、生物识别等前沿科技,搭建起智能客户匹配、智能风险防控和智能系统应用引擎,改造银行传统模式下的信贷流程,以智能风控快速提升审批能力与信贷处理效率。并与拥有大数据资源的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,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,深度分析其生产经营信息,从而生成企业风险报告,计算出可贷款额度,确保安全高效地提供融贷服务。
相关监管方也应该顺应“新基建”发展趋势,加大运用金融科技的力量,进一步打通各个部门的“信息孤岛”,为金融机构更好识别、更好管理企业贷款风险提供更多实用的信息。
可以说,只有逐步消除信息不对称,让金融机构能充分了解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,类似于对大企业一样“知根知底”,进而提升金融机构甄别力。如此,信贷过程中的不合理项目及各类中介服务收费等问题,就能够迎刃而解,中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随之下降。